暨和的一些问题

在这里会发表一些我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欢迎大家的建议批评与讨论。

10 个赞

有关淫乐问题

我想了很久但迟迟做不出解释大概是因为我曾经的淫乐都是为了逃避当下让人感到压力以及厌烦的事,所以回头看才觉得好像真的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也正是因为不出于喜欢,我对很多项目的抛弃几乎是很迅速也挣扎的并不多,但这并不说明我的淫乐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既然说不出喜欢,我就从曾经做这些的频率来说吧。
围绕我前半段人生的主线包括熬夜和不愿起床。我甚至觉得这就是我主要的的淫乐方式,因为我几乎是为了熬夜而熬夜的,即便知道这样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但这几乎是我最控制不住的事情。我后来发现究其根本是因为我对第二天没有什么期待,以这样的逃避来延长更多与自己相处的时间就可以有意识的让讨厌的第二天晚一点到来,毕竟一闭眼一睁眼又要开始面对让我疲惫的种种。哪怕第二天疲惫不堪我也想要把问题留给未来的自己,因为我总是自以为是,觉得把我逼到问题的临界点几乎可以解决一切。现在熬夜问题有了一定的改善因为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更合理的解释且已经知道了一个该迈进的方向,但睡眠状态不知道为什么甚至不如从前,总在凌晨突然醒来且常常做梦。对于起床我仍然做的很不好,总是想着再睡一会再睡一会,尤其是意识有些模糊的时候,完完全全没有意志力可言。但实际上在时间上我的睡眠应该是已经足够了的。
以前的主要淫乐项目主要就是围绕去新奇的地方玩去体验各样的风光与人文再用相机留住以增加所谓的人生经历。不过即便站在以前的角度在这些过程中我也总觉疲惫,一切都只是草草掠过而已。
以前我很喜欢摄影,并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以拍出真正的人文风光而非进行镜头霸凌为目标,一直在追求所谓的充满“生命力”的照片。拍不出就沮丧拍出了便认为这就是我的天赋啊。其实从小到大我都活在父母老师的否定中,他们给予的肯定往往带有别的意味,意思就是你可以也应该做得更好。所以当在摄影这样一个爱好中我收获到了来自绝大多数人看上去真切的赞美时我就觉得这就是我喜欢的事物,我觉得各种人和事物都有美的丑的一面,而我要做的就是拿起相机表达或是揭露。只是在后来的实践中我发现这些解决不了我对生活的疑惑,也很难改变什么,于是我的相机连带着这份爱好都落了灰。
我对以前读过看过并有感触的文艺似乎都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一些局部的或是表面的揭露,我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当作属于我自己的深刻。以前觉得敢说敢写出来就是好的,几乎不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立场,或者是以为去做这些事的人大部分都该是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好的,并不知道有阶级利益这样的说法。
我现在还是会看一些短视频或是小红书上面的笔记,虽然总是五分钟内就觉无趣并自以为以能批判的角度看待那些即时性刺激的问题。但我担心自己仍然有着寻找这些信息刺激的幻想,只是这些内容都做不到罢了。像电影这种我几乎就不去看了,前段时间里我觉得拍的比较好的有《女人世界》和《出走的决心》,《好东西》其实我也觉得不错,不过这些都是站在我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的,女人世界讲华裔风情舞者不惧世俗眼光,完成自己生命的赞歌的故事,全片看上去淡淡的,但又将老年性别族裔等等议题融在一起,这部纪录片的表达有些模糊柔软,也正是我以前喜欢它的原因,不过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它和我过去的个人主义立场相吻合。我比较好奇的有像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这种能在这个制度下上映的电影,是不是也应该以批判为主呢,因为前者似乎确实反应了对儒教社会的反抗后者呼吁着女性解放某种意义上的,我们是该说它表达的不够还是说他们的表达还是完全建立在个人主义思想上的会带妇女走向其他极端,而应当被狠狠批评呢。
我以前的淫乐还建立在增加自己的各种可供消遣的技能上,如弹琴写字什么之类的。我现在不太进行这些,也不太确定这些是不是也该决裂的。不过以前的出发点就是想证明自己在某某方面还具有一点灵气来获得一些满足。
以前很喜欢那些有强刺激的东西,如演唱会什么的,或者把耳机低频开足听一些有听觉刺激的摇滚乐,就会感到放松或是自由。我不确定这些算不算喜欢,但都是我用来在过去讨厌的生活中插空找乐子的方式,并且有一定的依赖性。

然而并没有。那部纪录片我没看过,但是后面两个我看过。《出走的决心》她这个李红出走为的是什么?为的是自驾游的“云游四海”。她里面把这种生活不断美化看做可行的。说说她开直播、在自驾朋友那搞辣椒酱什么的小生产。这是出路吗?想想就不可能。原型苏敏能一直这样云游四海,是因为她已经完全脱离生产,靠着接单广告从商业资本那获得剩余价值来生活。2022年她就和奢侈品品牌合作拍广告了(还是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她这是剥削阶级的生活,有产者的生活。电影里她就是整天游山玩水,然后和同学们聚餐,这就是她的胜利。这种出路对于大多数遭受家庭压迫的妇女来说根本就是毒害,它最符合的是渴望这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小资产阶级女性(何况电影里刚复辟,李红就想着投机考大学呢)。况且它在现实上根本就没有可行性,真有人想要去尝试只会被磕得头破血流,毕竟能有几个大博主呢??最后还不是和小红书的那个“离职博主”热潮一样成为泡沫。整个社会都是资本主义社会,出走又可以逃到哪去?这个道理一百多年前鲁迅就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过了。而它宣扬的这种自驾游剥削的生活,实际是让女性放弃和逃避了在家庭的斗争。哪怕是苏敏她这个人和丈夫的离婚也十分曲折,最近才离婚,而且还是花了20万妥协——而这20万自然是来自于她的接单收入。她是靠剩余价值完成独立的。所以这种电影中修不反对,相反特意支持,因为它不会触犯到它的儒教妇女压迫制度,还麻痹女性逃避斗争。小骂大帮忙。
《好东西》更是,如果说《出走的决心》还需要一点所谓典型化的尝试,那这个电影就说明都没有了。它的“女性主义”,就是脱口秀一般台词和桥段拼接。而在这背后,整个都是资产阶级奢侈生活的体现。它这个电影对我来说已经离谱到我一开始都无法理解她会大热。
导演自己都说了,她把这个当童话,团队给她接地气一点的场景方案她还不要。单亲妈妈,住梧桐区的大house,里面的上班自然是阶级压迫什么的都压根看不到,过去因为工作就能去平遥电影节,和大导演合照,然后和朋友们吃饭就去日料店——导演说,这都是选她自己吃过的店呢,她说不想让角色活得太难受,于是就让她们过上她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最后还能一起凑钱买机票出国看演唱片。这一点现实的典型性都看不到。纯纯的资产阶级生活的幻想。而且它里面铁梅和那个鼓手老师的性关系描绘得特别逆天,什么“我们是一种很脏的关系”,是“上课40分钟后的10分钟”,性爱分离。这是就是她觉得很好的那种关系,她把这个写到公众号,说明这个就是她的理想生活方式了。这说到底只是不要男性的性别压迫,而是要女性对男性的性自由,依然是种性压迫(那鼓手跟个舔狗一样)。而且描绘这鼓手还特别恶心,又是暗示手冲,又是从看片里学来的撕衣服。然后这些在里面还是搞笑的段子,对这种妇女压迫的东西都不批判,至多是“给年轻人的一点机会改正”。这个电影说到底是就是满足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对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幻想,就像那人自己说的,是个童话。从中看不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自然,它当然可以在中修的体制下放映。相反中修还要感谢它呢,毕竟在纳粹电影票房比去年下降了100亿的情况下,还在年末贡献了7亿票房(中修:“女性消费潜力”),你不看官媒当时给了多少热度,这是自由派的《隐入尘烟》那刚上线即封杀的态度吗?
这些电影都是资产阶级的,表达的至多也只是资产阶级女权注意,而且他们都谈不到对现实的批判,反而起的是毒害女性,阻碍妇女解放的态度。这些电影在当下能火,是因为符合了小资产阶级女性和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影响的妇女,符合了她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受到一定的性别压迫,但又幻想能过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生活。我集训的时候班上就特别多人喜欢这两部电影,《出走的决心》是班上集体放映的,刚放完就有同学打开豆瓣发短评,说“真好,我以后也想过这种生活”。
你喜欢这些电影,也说明你世界观的一部分与这些东西相符合。从这些东西里,无法导向妇女解放的正真道路,你该好好想想啊。

5 个赞

指熬夜刷视频吗刷到两三点吗?

有时候是刷视频看书什么的有时候就在复盘过去,但不一定非要具体事件,哪怕只是看着天花板我也不愿意早睡。

我只知道这些电影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但我没有想过这些主流的女权主义是有这么大危害作用的,感谢分析与批评,我的世界观实在还有太多地方需要改造了。

这几天总有初中高中高复的朋友找我出门,我根据关系应允或推脱,看到她们所做的所说的以及感情状态我常常感到担忧,但由于能说的有限且我的水平完全不足,我基本无法说服她们什么,甚至得到的多是质疑和否定。这种看见她们往我过去追求的火坑里跳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可真的是好无力啊。女大学生的现状多是如此,觉醒真的一定得经历压迫吗。

她们的世界观决定了她们要去追求这些低级趣味来获得虚无的满足,就像你现在不是还和资产阶级文化联系在一起吗?她们自己觉得吃喝玩乐、谈恋爱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带给她们的好处。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认为自己的既得利益者的人,怎么会想要去改变这个社会呢?

1 个赞

因为我是觉得我与她们的家庭以及学业状况都是比较类似的,我和她们的既得利益大致相同,我接受这些思想是花了一定时间的,所以我还是对于改造她们存在一定想法。只是这样的改造是一定要有自发的动机还是说当我各方面知识都充足了再针对那些愿意好好听我讲话的人就有能输出成功的可能呢?

可以尝试和这些人都去灌输思想,但是他们接受的程度会不同。然后对于做出不同反应的人,你在做选择是不是要跟他继续深入的讲。而且你决定要不要深入的讲,你要和他们讲什么话,在这个过程中你得了解他们自己的立场,他们自己对革命的态度,对政治的态度。对于那种一心想要过日子的人,或者非常自私自利的人,讲再多也没用的。

4 个赞

我明白了

说到资产阶级文艺,我想到以前很喜欢泰坦尼克号,认为它对爱情和人文生命等等的书写都是很不错的,大家如何看待jackrose式的爱情呢,能不能说这也不是真正的爱,我有些不明白到底出于什么样的阶级利益会让自己愿意付出生命。

1 个赞

你所谓的这些爱情和人文生命都是超阶级的抽象的东西吗?其实泰坦尼克号不过就是宣扬所谓超阶级的恋爱至上主义思想罢了,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就有不同阶级的思想,也有不同阶级的感情,必然就有不同阶级的恋爱。
一定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他的人生幸福就看他在这个社会制度下处于什么地位。不同阶级的人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工人阶级,生活在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人地位平等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当然是幸福的。而每天想着不干活、光拿钱、剥削别人的资产阶级,生活在这种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不会觉得幸福。反过来说,工人阶级生活在那种劳而不获的资本主义社会每天替资产阶级当牛做马,得到的工资也仅能维持生存,而还要经常陷于贫困潦倒和饥寒交迫的状态中,当然不可能幸福的。而资产阶级在这种资本主义社会里可以过上惑而不劳的生活每天轻轻松松的,只需要进行剥削活动,然后就可以大手大脚的浪费工人的血汗得来的财富,可以过奢侈享受的生活。
而且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获得幸福,不是个人的幸福,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使更多的人获得幸福的生活。这种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奋斗得到了幸福,是真正的高尚的东西,为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是最幸福的。
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在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幸福观就是想着少干活多拿钱或者不干活,光拿钱剥削别人享受别人的劳动,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基础之上,还要每天自欺欺人地美化自己,把自己这种寄生虫的本质掩盖起来,凌驾于群众之上。他们为了自己个人的幸福,还必然要与其他的私有者之间互相勾心斗角,实现自己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所获得的幸福就是狭隘的、可怜的、自私的乐趣。
那么你看看恋爱,是不是也得建立在要么是社会主义的,要么是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之上呢?要么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下那种集体主义,那种自我牺牲精神上的恋爱,这种恋爱就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努力,从而使自己幸福的恋爱。而这种恋爱既然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思想,就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两个人的小家庭,不是为了两个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幸福而奋斗。所以这种恋爱一定是在革命中发展起来,是为了崇高的事业而发展起来的。你可以去看看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情况的美国纪录片——半边天:中国记怀,那里面的女性对配偶的要求就是政治觉悟的高度,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幸福观。
而资本主义的恋爱就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思想基础上的恋爱。他们天天会欺骗对方说什么我爱你、我爱你,但实际上只不过是把对方当做自己的私有物,把对方当做能够满足自己物质或精神上一些利益的工具罢了。那种所谓什么一见钟情的鬼话,是对1000个女人可以说出1000句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的电影里不就充满了这种谎言吗?至于什么为了爱情牺牲性命,那些把恋爱吹得神乎其神的恋爱至上主义者,有谁能做到呢?资产阶级的爱情观竟然是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的,它会使这些人牺牲性命吗?
而且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里的主角不都是一些富裕的上流社会的人士吗?这些人的真实生活是每天互相勾心斗角,每天为了追逐享乐,过着纸醉金迷,充满各种低级趣味的生活。对于这种人来说,爱情只不过是一个空话,它的内容就是合法的诱奸与卖淫。这种人你还指望他会什么牺牲性命去救人吗?这不是扯淡吗?
看看泰坦尼克号的剧情吧,什么男主给女主画裸体肖像画,这不就是赤裸裸的黄色吗?这又是哪门子的爱情呢?
看了一下,这部所谓爱情片的导演,卡梅隆的拍摄过程发现他是逼着演员去演出很多场景。甚至让演员泡在冷水里带上好几个小时,使很多演员感冒甚至得上肺炎。虽然这件事情并不和电影的内容有直接关系,但是也可以反映出了这种电影的资产阶级性质。他不过是导演,为了商业利益强迫演员们去演出那些虚假的场景而已。社会主义下的电影演出绝不是这样的。社会主义的电影必须要有高尚的政治内容,要反映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现实。那么这就必须要求演员自愿的去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自觉的去把真正的反映共产主义精神的内容给演出出来。

10 个赞

刚好,我这有两篇批判资本主义情爱歌曲的文章,也是批判了资产阶级文艺中反映的反动思想,也是和所谓的恋爱有关,你可以看看,作为参考。
从几个例子看黄色歌曲里的“爱情”_周永翔.pdf (268.2 KB)
黄色歌曲是毒草,必须铲除!_王云阶.pdf (249.7 KB)

2 个赞

我发现当我只看词不看分析时有些辨别不了哪些是黄色歌曲哪些不是。以后这些文艺里的反动性我得更仔细辨别了,越是不明显的越是暗暗影响我,这也是我看待问题常有些唯心的原因。

1 个赞

辨别不了说明学的太少,学也是有两方面,一个是读书中学一个,是实践中学。以后既要留心观察这个社会各个人各个阶级的思想面貌,去摸清楚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动机,学会辨别他们的阶级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多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去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和各个阶级。
论坛的很多新闻就值得学习,尤其是杂志上的,你可以从这里面学会阶级分析。

3 个赞

是否存在那种小资产阶级所说的那种,为了“对方的幸福而努力,从而使自己幸福”,但仅仅为了小家庭,而不是为全人类幸福 的恋爱呢?
换句话说,单为了个人小家庭的幸福而损人利己,算是对家庭成员的“集体主义”吗?
举个例子则是,“为了你可以毁灭全世界”等等等

为了小家庭就是为个人,为个人就不能为别人。为个人和为别人是对立统一,他们可以同时存在,但只有一个能占据主要方面。而小资产阶级的所谓为家人,实际上就是为自己,是“欲将取之,必先与之”,表面上看是为家人,实际上是为自己。
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出于他们狭隘的实践活动,必然最关注的是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事情,关注的是个人利益。所谓的为家庭,不过是因为家庭是小资产阶级最稳定、利益最大、最需要经营的关系罢了。
难道有什么超阶级的家人吗?家庭成员和自己也是处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之中的。什么“毁灭全世界”,语言贫乏、内容空洞,就和渣男对女人说的“摘星星摘月亮”一样,对一千个女人可以说一千句的谎话罢了。
“四川13岁男孩考18分,被父亲用武士刀刺死”,在这个事件中,家长是怎么对孩子的呢?当孩子触及到他们的利益,让家长认为孩子是不服管教、没有前途,不能给他带来将来的利益的时候,连杀人都能做得出来。这不是把小资产阶级那种虚伪的什么“为家庭”的说教,拆穿得一干二净吗?

7 个赞

这种恋爱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不是到处都是吗?可以说每一个私有者家庭都是这样的,所谓“为了对方而努力,从而使自己幸福”,“为了你毁灭全世界”,这些言语都是很典的渣男言论,不过是给女性灌迷魂汤罢了。如果说恋爱至上主义者的爱情,鲁迅在《伤逝》对此有过深刻的刻画,点明了追求个人幸福是得不到幸福的,对女性的伤害犹为深重。

主观利他,客观又利己,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因为考虑到个人利益的得失的时候就已经在用利己主义思想对待人和事了